京剧的服装是以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为基础,经过很多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了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程式化的专用服装,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中。
京剧服装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受时代的约束,比如皇帝(或国王)的服装,不论是春秋战国戏里的诸侯王,如《西施》里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还是汉朝唐朝的皇帝,如《上天台》里的汉光武帝、《长生殿》里的唐明皇,各朝皇帝在京剧舞台上的服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体现出他的身份是个皇帝,其他都由剧本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来进一步表现。
京剧服装的样式主要是根据明代的服装设计的,并参考宋朝、元朝服装样式,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样式。京剧服装的设计原则是根据京剧表演艺术的需要来进行特殊设计,因此其最主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表演服务,超越时代、季节的限制。经过长期发展有些戏中的角色的装扮都已形成固定模式,使熟识的观众一看就明白是某一种类甚至剧目中的某个角色。
京剧吸引人的首先就是它那种类繁多、色彩鲜艳、美不胜收的服装。京剧的服装是由历代美术家、刺绣工匠设计,又经过杰出演员改革,形成定式,可谓舞台工艺美术品。 京剧的服装,剧团称之为行头。就样式而言可分为蟒、靠、褶、帔、衣五种。
蟒是行话,一般观众把它叫做龙袍。京剧里帝王将相和后纪大多数都要穿这种服装。蟒的样式是圆领、大襟、长袍,腋下开叉,配有异色宽边,叫做摆,前后襟下面绣海水江牙图案,男蟒周身绣团龙或行龙;女蟒绣丹凤朝阳等图案,下配裙子飘带。
铠甲行话为靠。这种服装依照古代战所披的甲胄设计。武将扎上靠,表现出人物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英雄气概。靠分男靠、女靠两种。男靠前后身分为两片,用素缎绣鱼鳞花纹,靠肚呈虎头形,两肩做成蝴蝶式或虎头形,长袖紧口,颈口配云头领,腿的两侧系靠牌子,背子还系有插靠旗的皮套,名为背虎。
褶在京剧服装里,属于便服,穿用机会特别多,不论哪个行当或哪种身份的人物都可以穿这种服装。褶子和从前人们穿的长衫类似而特别肥大,和尚领,袖子尢其阔。旦行的褶子为对襟,略短。褶子如绣有飞鸟、蝴蝶、花卉等图案的称为花褶子;没有刺绣的称为素褶子。
帔。绣有团龙团凤图案的黄帔,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绣有鹤、鹿、牡丹、花卉等图案的帔,为宰相、重臣、绅士、夫人、小组等人物所穿;状元登科和新婚拜礼时穿大红绣花帔;一般文人学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为大领、对襟、穿袖;男帔较长,女帔至膝并配有裙子。
老百姓有衣可穿。京剧中衣种类最多。公主、官吏、兵卒、仆役、平民,以及豪杰侠客穿的服装,统称为衣。
下层人物各有专门服式。除兵卒的衣外,刽子手、龙套均有特定的衣。渔家、堂倌、书童穿对襟粗布衣裤。天真活泼的少女,穿绣花的袄子、裤子,腰间系汗巾或四喜带,显得秀丽多姿。还有僧人、道人穿的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神仙也有各自的衣。
上层人物的服装除蟒、褶、帔外,还有宫衣、太监衣、官衣、箭衣等。 宫衣为公主、郡主等人物所穿,周身绣花并缀有飘带,缨穗,下配裙子,肩上罩云肩,显得格外娇媚尊贵。 官衣是文武官员办公理事所穿的服装,胸背绣有方形图案,如仙鹤、旭日、海水等,以红色、紫色为高品位,黑色次之,黑色不绣图案的为黑素,为下级官吏的服饰。 箭衣小领、大襟、紧腰、窄袖,袖口马蹄形,并带纽扣。
京剧里的人物头上所戴的有盔、帽等,统统称为盔头。盔头有盔、冠、巾、帽等类。 盔系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分有许多种类:虎头盔、倒缨盔、大额子盔、夫子盔、草王盔、帅盔等。凡戴盔的都是重臣武将,具有威武庄重的气质。
皇帝一般戴九龙冠,上有九龙,故名。正中一个大绒球,两侧金翅上挂有鹅黄绦穗。后妃、公主、郡主和其他贵妇可戴凤冠。过翘,又作过桥,亦为半圆形,有大小之分,大过桥可供王妃、公主用,又称半凤冠;小过桥为宫女所用。
京剧中各类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称王帽、唐帽、堂帽。帽为圆形,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并有许多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称为流苏。为皇帝专用的礼帽。 封侯者戴侯帽,它的两旁有宽翅,翅的边上垂着穗子,握有兵权的,顶端加戟头,称为台顶。 汾阳帽俗称文阳,与相貂略同,金地龙纹,缀有绒球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用于权势显赫的宰辅。纱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左右加翅;由于翅的形状不同,又有方纱、圆纱、尖纱之别。一般说品位较高的文官,纱帽的两侧插长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长圆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纱或圆纱,含有贬义,多为奸臣丑角所戴用。
羊脂白玉又称“白玉”、“羊脂玉”,顾名思义就是好似羊脂(俗称羊油)一样的玉石。现代宝玉石学家的解释是:表示优质白玉,其颜色呈脂白色或比较白,可稍泛淡青色、乳黄色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可有少量石花等杂质。羊脂白玉中主要含有透闪石(95%)、阳起石和绿帘石,状如凝脂,为软玉的一类。古传“白璧无瑕”即指白玉,羊脂白玉属于玉中的优质品种,韧性和耐磨性却是玉石中最强的,入土数千年,也不会全部沁染。羊脂白玉的子玉浸泡在昆仑山下荒原或绿洲的地下水土中千百万年,产量稀少价值很高。羊脂白玉晶莹洁白,细腻滋润而少瑕疵,“白如截肪”。其特点就是,特别的细腻、光亮、温润。上佳的羊脂白玉近于无瑕,好似刚刚割开的肥羊脂肪肉,而光泽正如凝炼的油脂。羊脂白玉分“籽玉”与“山料”。
“籽玉”:所谓“籽玉”是从昆仑山下玉河中捞取的,这种“籽玉”细密、温润、光泽如脂肪。有的“籽玉”肌里内含“饭渗”,呈欲化未化的白饭状,这是水产白玉的肌理特征之一;还有的因长期浸泡在水沙中带有各色的皮子。此种“籽玉”优于山料,极为珍罕。
“山料”:山料,纯白如脂肪者少。据有关材料介绍,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料,均为采集仔料。到清代始采取山料。
特征
一是e59b9ee7ad质地纯硬度高——羊脂白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以上,硬度为6~6.5,仅次于翡翠,韧性和耐磨性是玉石中最强的;二是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纤维毛毡状结构,由于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羊脂白玉才能呈现出独特的“凝脂感”,也称为“油性”;其三颜色为羊脂白,不是纯白苍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
从殷商时期到清代:据考古发现的材料介绍,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昆仑山出产的玉石已经传入中原。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使用的主要玉料,多数为采集的子料。到元代开始采取山料,到清代以后山料的产量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子料。
羊脂白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
在古代,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考古事实已经证实,很多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玺是专用白玉玉料。很多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的珍品中,莫不把白玉玉料雕琢而成的历代文物奉为“国宝”,例如出土的西汉“皇后之玺”就是利用晶莹无瑕的羊脂白子玉琢成。
考古专家的发现已故全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曾在文章中称:“汉代玉器材料……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实物证明就是指汉代水产羊脂白子玉而言。这就从理论到实践充分证明了羊脂白玉,就是晶莹洁白而无瑕。其特点就是,特别洁白、光亮、温润、细密、油脂等。上佳的白玉无瑕,最好的“白如截肪”,即好似刚刚割开的肥羊肉脂肪。其硬度仅次于翡翠。因硬度高,入土2000多年,不全沁,但也不是不沁。质软的有鸡骨白,质硬的局部有瓷白,受沁和开窗部位,全呈“老化”现象。并不像原来那么白了,这不是一种毛病,而是出土古玉的特征。羊脂白玉浸泡在水土中2000余年,其质地硬密,温润如初,这就是它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它贵重价值所在。此羊脂白玉,汉代水产的白子玉,肌里有“饭渗”,后代很难仿制,只能天然浑成。明清时期的青白玉,皆无“饭渗”。羊脂白玉的鉴别要点必须满足五个方面,即质地纯、结构细、水头足、颜色羊脂白、油性重。
1、质地纯——羊脂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羊脂玉存在于围岩蚀变最完美的地段。当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岩接触产生一系列接触变质岩系,白云岩变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浆晚期热液沿白云石大理岩构造裂隙通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透闪石岩。围岩蚀变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岩三种岩相,羊脂玉就赋存于透闪石岩岩相中。
2、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显微纤状变晶结晶及成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可对透闪石结晶粒度进行测定,羊脂玉中透闪石纤维状长度(纵向)0.033-0.01mm,宽度(横向)0.0006-0.001mm,这些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绒毛状结构、毡状结构、交织结构。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的特点就是在相同角度内,不显示均一的消光现象。
3、水头足——水头、灵地都是玉石透明度的称谓,在透闪石玉中常从厚度2mm为标准,白玉在这准则中呈现半透明—不透明,羊脂玉的水头足说明呈现半透明状。
4、颜色为羊脂白——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黄色,质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浅灰色调。
5、油性重——羊脂玉在人们手掌中不断的触摸过程中,自而然之,在玉石表面产生一种油性感,在一些和田细白玉中也有此现象,当羊脂玉坠于水中,提起玉体,可滴水不粘,因此油性重的羊脂玉绵性也特好,所谓绵性,也就是韧性。
产量:物以稀为贵,产量越少需求量越大,价值就越高。“恰如其分的稀少”也是影响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稀少会导致价格高,但有必要注意的是如果它太稀少,以至于人们无法认识到它,甚至慢慢地忘掉了它的美丽,市场的需求自然会减少,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可能没有人会去宣传市场上几乎买不到的产品。
耐久性:对于宝石,评价它的质量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宝石的耐用性,和田玉也是同样的道理。白玉从远古的时候就被人类所认识,并广泛地用作工具、武器以及宗教祭祀的神器,其坚韧耐用,日久弥新的特点为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羊脂玉看似柔软,内质刚强坚韧,可以长久的佩带使用和传承。基于羊脂玉优秀的工艺性质,历代琢玉器名家,无不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作为施展自己雕刻技艺的首选玉石。
文化:油润细腻的质地,“色如截脂”的净白,“常如肥物所染”的光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含蓄的审美观念,不张扬,不艳丽,不耀眼,用一种“精光内蕴”的美,吸引了中国人几千年。羊脂玉的美丽之中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多少人为之痴狂陶醉,千金散尽亦不悔。
古人关于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的种种论述,更将玉石的人文内涵提高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
古人将玉石的品质、色彩对应上了人品、文化内涵,如今众多藏家跟风势头也很严重,往往容易头脑发热。
体积小: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和收藏是羊脂玉价高的一大因素。自古以来达官贵人、商界巨贾们热忠于投资于珠宝玉器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体积小,这极大方便了他们随时、亲自、秘密地保存和转移大量的资产,又可长期保值。
1.避免与硬物撞碰。玉器受碰撞后很容易破裂,有时肉眼虽看不出裂纹,但玉表层内的分子结构已受损坏,产生了暗裂纹,天长日久就会显露出来,大大损害其完美性和收藏价值。
2.尽可能避免沾染灰尘、油污。玉器表面若有灰尘,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着于玉面,可用温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洗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对于严重污染的旧玉可到生产、清洁玉器的专业公司用专业的超声波清洗保养。
3.玉器佩挂件不用时要放妥,最好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碰伤。
4.避免与香水、化学药剂、肥皂或人体汗液接触。因为玉器接触太多的汗液后,即会受到侵蚀,使外层受损,影响本来的鲜艳度。翡翠、羊脂白玉,更忌汗和油脂,佩带之后要用柔弱的布擦净。
5.避免阳光长期直射。玉器阳光暴晒遇热膨胀,分子体积增大,会影响玉质。尤其是水晶、玛瑙等受到高热会发生爆裂,因此更忌接近热源。
6.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使水分蒸发,从而损害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