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动作要领、加强动作训练
一、一天最佳的锻炼时间?
上午9点 ,下午3点 ,晚上7点左右
二、最常用的健身器械是什么?
哑铃,最简单、实用的健身器械,可以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
三、关于哑铃如何选择?
可拆卸的电镀哑铃。
四、初级健身者一周锻炼几次?
一周3次,隔天一次,给肌肉充分的休息时间。
五、三大力量锻炼动作是什么?
卧推、深蹲、硬拉
六、肌肉锻炼后的修复时间?
48-72小时
七、肌肉的增长原理是什么?
力量锻炼对肌肉的刺激,在休息和营养的补充过程中达到超量恢复。
八、健身动作要保持正确性
只有健身动作的正确性,才能锻炼到目标肌肉,并在锻炼中感受目标肌肉的发力过程,使健身达到事半功倍。
九、初级健身者以什么动作为主?
复合训练动作
十、8RM的重量是什么意思?
某个动作每组只能做8次的重量。
十一、动作次数与健身的关系?
每组1~4次主要增长绝对肌力和体力,6~12次主要增长肌肉围度,16~20次主要发达小肌肉群和增进肌肉线条弹性,25次以上主要用于减脂、增强心肺功能、健身塑形等
十二、锻炼后多长时间开始进食?
半个小时开始进食,然后每半个小时可以少量进食
十三、健身后进食以什么为主?
以蛋白质为主,如鸡蛋、牛奶等。
十四、关于健身最关键的是什么?
坚持。
祝你早日成功,如对您有用请【选为满意回答】,给个【给力】表示鼓励。谢谢
1.每次活动有目的指导幼儿动作发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活动逐步使幼儿动作协调,逐步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动作如单脚跳、拍皮球等等。
2.家长在家中指导幼儿进行一些平衡能力的练习、游戏,让幼儿自己走马路牙、走窄路、转圈圈等等,训练大肌肉运动技能和平衡感,提高幼儿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3.在成人的帮助下、鼓励孩子能参与一些大动作的练习,增强孩子两腿的肌肉力量、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
4.了解自己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和运动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激发和鼓励幼儿的运动兴趣。
5.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运动方式和动作,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鼓励孩子和同伴一起参与活动。
6.家长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丰富的户外活动,内容不要太单一,方法不要太生硬,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反复练习。
孩子喜欢参与一些户外活动,从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完成一些大动作的运动到逐步能独立完成一些大动作的运动,动作的协调性就会逐步提高的。
幼儿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经验是在反复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要不断创设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尝试玩各种运动材料如足球、篮球、跳绳、滑板车等等的机会,促进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动作技能是由动作系统组成的,它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动作程序控制;二是知觉反应线索;三是肌肉运动反应。动作程序实际上就是动作顺序编排,这是动作技能的智能控制部分,它决定了动作技能的水平和特色。知觉反应线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界刺激的知觉反应信息,二是肌肉运动反馈信息。肌肉运动反应是动作技能的外显形式,是动作技能的最终体现,也是动作技能的水平和特色的实际表现形式。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学生动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找出几分之一的,接着再展示给全班,由于提出的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出现问题,而且整堂课也进行得很顺利。由此可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六、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用纸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纸条做活动的角,用铁丝、小木条围成长方形框架,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比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学具的操作,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