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打针的原因
1、因为打针疼,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但相同程度的疼痛,如果是在小朋友玩耍过程中不小心跌倒造成的,小朋友不会有如此剧烈的反应;
2、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态度影响孩子,加深了小朋友对疼痛的感知。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年轻父母缺少育儿经验,对生病的孩子紧张异常,这种焦灼情绪会传递给宝宝,使宝宝更加紧张
3、小朋友在打针的时候,注意力比成人要集中在打针所造成的痛感上。用一个实验来说明了注意力的集中将增加痛感,即在打针的时候,心里默念1到9九个数字,位置颠倒读要比顺序读时痛感减少50%,可小朋友缺乏这种分散注意力的能力。
4、医院的环境、场合,增加了小朋友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到小朋友的情绪,加重了他们对打针的恐惧。
孩子害怕打针怎么办
1、家长不能焦虑
家长要表现的自然些、平静些,不能孩子还没打针呢,你就在那一脸的忧愁、一脸的焦虑,孩子看到后心里自然更加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因为答案都写在你的脸上了。
2、转移孩子注意力
你可以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他转过头不要看着针头,或者让他看别的小朋友很勇敢,或者医院墙上布置的卡通图画等,家长还可以带一个宝宝平时不玩的玩具,这时候拿给他玩,这样能有效减轻宝宝的痛感;你平静、有力的抚慰也能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3、传递给宝宝勇敢的正面期望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最个勇敢的宝宝,爸爸妈妈最喜欢勇敢的宝宝了。宝宝打针的时候都不哭,对不对?”父母强诱导性的、正面的语气往往能够激发宝宝自我控制的能力,努力让自己的形象符合你的期望。
4、认可疼痛的感觉
宝宝打针的时候,很多家长总爱对宝宝说:“不疼不疼。”但是,家长在说“不疼不疼”的时候,作为小宝宝,他内心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感,他会想:分明就是很疼很疼,妈妈为什么非要说不疼呢?这种矛盾感可能会妨碍宝宝对外在世界产生信任。家长可以事先说:“打针可能有点疼,但是能忍受,宝宝是勇敢的好孩子哦。”
1、大人不要表现出为难的表情,其实孩子承受苦和痛的能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只是往往由于外界事先给予了他们不良的反映,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有所退缩。
2、面带微笑的鼓励孩子,告诉他们打针是为了防病,让身体更健康;如果面对很多孩子时,也可以让他们比比看谁表现得最勇敢,谁能成为健康小卫士。孩子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欲望是很强的,在正面的鼓动下,他们就不会再陷入痛苦的想象中了。祝好!
在孩子的头上系一条纱巾。(系的紧一点)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不太苦的药,可以将药溶于少量的糖水里,用小勺或奶瓶来喂。太苦、太难吃的药,应先喂糖水或奶,然后趁机将已经溶于糖水中的药喂入,再继续喂些糖水或奶。如果是感冒,最好选择小快克这样的冲剂,水果味,喂药方便,效果也不错。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
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在玩“公共汽车”的游戏时,幼儿会吆喝“九路九路,到火车站,1元1人,请快上车”等等。又如当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后则会玩交通警察的游戏,坐公交车遇到售票员态度不好,在游戏中幼儿也会对乘客很凶。还有,教师的孩子喜欢“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幼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性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特殊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同时,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